close

引用: http://blog.udn.com/article/trackback.jsp?uid=liucl&aid=3267349 

作者:劉炯朗

 
今天我要談的是眼睛。眼睛、耳朵有看和聽的功能,是最重要的資訊接受的工具;眼睛也是一個傳遞訊息的工具,心理學家花了很多工夫去研究、探討「眼睛接觸」(eye contact)所傳遞的訊息和感情,譬如說:按照現代社會禮貌的規範,不熟悉的異性之間,眼睛的接觸不應該過多,女性和別人的眼睛接觸通常比男性多,下屬對上司眼睛的接觸比較少,甚至是零;在餐廳裡,服務員和客人的眼睛接觸相當少,一方面是表達卑微待客的態度,一方面是在表達簡單明瞭-趕快點菜吧!不要多囉嗦。你和別人講話的時候,通常你會在快講完話的時候,才會跟對方有直接的眼睛接觸,等於告訴他:我講完了,換您了;當你在講話、不想有旁人插嘴的時候,你會瞄他一眼,讓他知道你還沒有講完;在人群之中,兩個人之間眼睛的接觸,代表一個開始,大事小事,好事壞事,都在這一個眼神中開始,有眉目傳情,有關愛的眼神,也有冷眼旁觀、目露凶光。


英國桂冠詩人Ben Jonson有一首很有名的小詩,小詩開頭兩句是「Drink to me only with thine eyes, and I will pledge with mine.」,翻譯成中文是「用你的眼波邀我共醉,我將凝眸相隨」。有一首英文歌<Strangers in the night>(深夜裡的陌生人),前幾句是:
          Strangers in the night exchanging glances
          Wondering in the night
          What were the chances we’d be sharing love
          Before the night was through
          深夜裡的陌生人,眼神交會一瞬間,
          夜已盡,天將明,何處是我們可以共享的真情。

不過,我今天要講的倒是心理學家怎樣用比較科學的觀念來探討,眼睛會傳遞些什麼訊息。讓我先講一個例子:

心理學家發現用眼睛固定地盯住一個人,往往傳遞的是一個不友善、恐嚇的訊息,而且猩猩、猴子也是如此;被盯住看的對象,會產生一種恐懼、被壓迫、甚至屈服的反應。心理學家曾經做過實驗:當你開著汽車,停在紅燈前面的時候,有一個人騎著一台機車停在你旁邊,目不轉睛地盯住你,你的反應是如何?很多人都會在紅燈轉綠燈的一剎那間,趕快加速闖過去。心理學家也發現,在紅燈前面被旁邊騎機車的人盯住的人,紅燈一轉,趕快衝過十字路口的時間,比不被旁邊騎機車人盯住衝過十字路口的時間,要短1.2秒。心理學家的解釋是:別人盯著你看,傳遞的是一個不友善、讓你不舒服的訊息,所以,你的反應是趕快衝過十字路口,趕快擺脫他。


或許你會問:被盯住看的人的反應,不一定是感到恐懼和不安,而是他會不會以為盯住他的人是在向他挑戰,看在紅燈轉綠燈的時候,誰先衝過十字路口。所以,心理學家設計了另外一個實驗,他們不找一個騎機車的人,到你的旁邊盯住你,他們找一個人站在行人道上,同樣地盯著你看,結果呢?也是一樣,當紅燈轉綠燈的時候,被盯著的人會闖得快一點,衝過十字路口。


心理學家也會問:盯著別人看是一個古怪、有點莫名其妙的行為,是不是別的古怪、莫名其妙的行為,也會引起同樣的反應呢?所以,他們又設計了一個實驗,他們找一個人坐在行人道上,當一部車在紅燈前面停下來的時候,這個人就拿著鐵鎚敲打行人道,好像要把行人道敲碎的樣子,這算是一種古怪、莫名其妙的行為吧!但是,這並沒有像用眼睛盯著他一樣,引起他趕快開車衝過十字路口的反應。


這一個例子說明,從事科學實驗的時候,必須很小心設計實驗的過程和解釋實驗的結果。在這個例子裡,實驗的結果是:開車通過紅燈的十字路口的時候,有些人衝得會比較快,有些人衝得比較慢,我們想要證明的是:這是因為別人盯著他,引起一份受壓迫不安的感覺。我們必須從不同的角度,去確定這個實驗結果不是來自別的原因。


當心理學家研究人類怎樣獲得從別人的眼睛傳遞過來的訊息的時候,他們發現,從嬰兒開始,我們的大腦就有判斷別人眼睛所看的方向的能力。一個2002年的研究裡,心理學家發現:嬰兒比較喜歡別人用眼睛直接看著他們。同樣一個人的兩張照片,一張裡這個人眼睛是直接向前看,另一張裡這個人的眼睛是往斜看,嬰兒對第一張照片會多看、也看得比較久些,因為嬰兒覺得照片中的人正在看著他。他們還錄下四五個月大的嬰兒看這些照片時的腦波,他們發現:當嬰兒看著第一張,也就是照片裡的人直接看著嬰兒的那張照片,嬰兒的腦波和成人正在看別人的臉的腦波的吻合度是最高的,換句話是,心理學家發現:嬰兒已經有判斷別人目光的方向的能力,而且他們比較喜歡別人正視的目光。


那麼我們的大腦怎樣去決定別人目光的方向呢?顯而易見,最重要是靠眼珠的位置,眼睛裡有一顆眼珠和旁邊的眼白,當眼睛兩邊的眼白的大小是一樣的時候,我們就知道眼珠是在眼睛中間,向前直看;當然,整個頭部的位置和方向也會有關係,我們的大腦有能力從眼珠的位置和頭部的位置,做出一個判斷。


講到眼珠和眼白,這中間就有很大的學問。首先,眼睛裡有一層保護眼球的纖維膜為叫做「鞏膜」(sclera),鞏膜的顏色是乳白色,所以鞏膜露在外面那一部分就是眼白。打一個岔,嬰兒的鞏膜帶一點藍色,老人的鞏膜漸漸變黃,得了黃疸症的病人,鞏膜變黃就是最明顯的病徵。有二位日本科學家,比較人類和許多不同的猩猩、猴子的眼睛,發現只有人類的鞏膜是白色的,而且人類露在外面的鞏膜面積最大。當眼珠的顏色和鞏膜的顏色比較接近的時候,別人比較難判斷眼珠的位置,因此比較難判斷目光的方向,對那些要靠捕食別的動物維生的動物而言,這是一個有助他們捕食的掩蔽。對人類來說,眼珠和鞏膜黑白分明,是幫助別人知道我們視線的方向,因而有傳遞消息的功能。


讓我再打一個岔,中國相法裡說:一般人的眼睛,中間是眼珠,兩邊是眼白,這叫做二白;眼珠比較小的人,眼珠的左右和上方都露出白色,叫做上三白;眼珠的左右和下方都露出白色,叫做下三白;眼珠的左右上下都露出白色,叫做四白。相法裡也有說:三白眼的人有什麼優點和缺點,四白眼的人有什麼優點和缺點,例如有一個說法是:四白眼的人很聰明,反應快,做事果斷,有才能;又有一個說法是:四白眼的人深沈狡猾,當然這些都不足取信。不過,也有人說,相法裡有些說法也是從統計而來,而且也有「相由心生」這句話,這和現代比較嚴謹的科學觀點來比較,還是有距離的。


講到這裡,我只講到眼睛怎樣傳遞訊息的一個比較低的層次,眼睛的接觸並不只是侷限於眼睛視線的方向和視線的固定和轉移,觀察到眼睛的接觸,帶動的是大腦的接觸,達文西說過:眼睛是靈魂之窗,這句話不只是一句有詩意、有哲理的話。從醫學和心理上的觀點來看,我們知道經由視覺的接觸,大腦會觀察到對方的情緒和動機,是快樂、還是悲傷,是誠實、還是欺騙,這個互動的機制是一個很複雜的機制,但是這個機制的存在和運作是非常明顯的。


一個例子是研究孤獨自閉症(autism),專家指出,許多患有孤獨自閉症的小孩,他們缺乏方向感和跟別人作視覺的接觸和互動的能力,在這背後相關聯的就是缺乏和別人溝通互動,了解別人的思想、情緒和動機的能力。我不是一個醫學專家,我這幾句話只是籠統的一點常識,不過,毫無疑問,眼睛和大腦之間的互動,是醫學上、心理學上一個廣大深遠的研究領域,即使一個很簡單的前提,例如眼睛盯著別人,傳遞的是什麼訊息和情緒,都得花上許多許多的努力。


祝您有個平安的一天,開車停在紅燈前面的時候,還是心平氣和地、安全地過十字路口,我們下週再見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evinjc 的頭像
    kevinjc

    Music@life

    kevinj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